技術文章
冷卻液不足或變質:如果是冷卻液循環型設備,先檢查冷卻液液位,低于zui低刻度線就及時添加(需添加設備說明書指定型號的冷卻液,不能混用);如果冷卻液使用時間過長(超過 6 個月),可能會變質、導熱性下降,需要全部更換新的冷卻液。
冷卻風扇或壓縮機故障:對于風扇散熱的設備,檢查風扇是否轉動,若風扇不轉,可能是電機故障或線路接觸不良,先檢查線路,若線路正常則需要更換風扇;對于壓縮機冷卻的設備,若壓縮機不啟動,可能是電源電壓不穩或壓縮機損壞,先測量電源電壓(需符合設備額定電壓,一般 220V±10%),電壓正常則聯系廠家維修壓縮機。
冷卻槽有雜質或結霜:冷卻槽內壁如果附著油污、雜質,會影響熱傳遞,用軟布蘸酒精擦拭干凈;如果設備長時間在低溫下運行,冷卻槽外壁結霜過多,也會影響散熱,關閉設備待霜融化后,清理水分再重新啟動。
樣品問題:首先檢查樣品是否均勻 —— 如果樣品分層(比如潤滑油中的添加劑沉淀),未搖勻就檢測,會導致結果偏差;其次看樣品是否被污染,比如試管不干凈,殘留了上次的樣品,影響本次檢測,需確保試管清洗晾干;另外,樣品量不符合要求(過多或過少)也會影響熱傳遞,需嚴格按照設備要求的樣品量裝樣。
控溫系統不準:用校準過的標準溫度計放入冷卻槽,對比設備顯示溫度,如果偏差超過 ±0.5℃,說明設備溫度傳感器或控溫模塊故障,需要聯系廠家校準傳感器,或更換控溫模塊;同時檢查降溫速度是否符合 ASTM D2386 標準(1-2℃/ 分鐘),如果降溫太快,可在設備參數中調整降溫速率,太慢則檢查冷卻系統是否正常。
觀測判斷誤差:新手容易因觀測時機或判斷標準不一致導致偏差。解決辦法是:嚴格按照設備提示的時間間隔觀測(比如每隔 5℃觀測一次),判斷流動與否時,傾斜試管的角度(45 度)和停留時間(10 秒或 1 分鐘)要統一;如果觀測不清,可調整觀察窗燈光亮度,或用攝像頭放大畫面,減少視覺誤差。
觀察窗臟污或有霧氣:觀察窗表面如果有油污、灰塵,用干凈的軟布蘸清水擦拭;如果設備內外溫差大,觀察窗內側起霧,可打開設備的除霧功能(如有),或稍微打開觀察窗縫隙,待霧氣消散后再關閉。
燈光亮度不足或角度不對:檢查設備燈光是否損壞,若燈泡不亮,更換同型號燈泡;如果燈光角度偏移,調整燈光位置,確保光線直射試管液面,避免反光或陰影影響觀察。
攝像頭故障(如有):如果是攝像頭觀測,先檢查攝像頭線路是否接觸良好,若線路正常,畫面仍模糊,可調整攝像頭焦距,或清潔攝像頭鏡頭;如果攝像頭無畫面,可能是攝像頭損壞,需聯系廠家更換。
電源問題:檢查電源插頭是否插緊,電源開關是否打開;用萬用表測量電源電壓,若電壓過低(低于 200V)或過高(高于 240V),會觸發電壓保護報警,需等待電壓穩定后再啟動,或使用穩壓電源。
過熱保護:如果設備連續運行時間過長(超過 4 小時),或冷卻槽通風不良,會觸發過熱保護報警,此時應關閉設備,讓設備冷卻 30 分鐘,清理冷卻槽周圍的障礙物,確保通風良好,再重新啟動。
傳感器故障:溫度傳感器或液位傳感器(如有)故障,也會導致報警,此時需聯系廠家維修人員,檢測傳感器是否損壞,必要時更換傳感器。
試管質量問題:使用符合 ASTM D2386 標準的專用試管,不要用普通玻璃試管(普通試管耐低溫性能差,容易破裂),每次使用前檢查試管是否有裂痕、劃痕,有問題的試管及時更換。
溫度驟變:不要將室溫下的試管直接放入低溫冷卻槽(溫度低于 - 20℃),應先將試管在 0℃左右的環境中預冷 5 分鐘,再放入冷卻槽,避免溫度驟變導致試管破裂;檢測完成后,也不要將低溫試管直接放在高溫環境中,應先在室溫下緩慢回溫,再清洗。
安裝不當:放入試管時,不要用力擠壓試管,確保試管與冷卻槽底部平穩接觸,不要傾斜或碰撞冷卻槽內壁,避免試管受力破裂。